(中国时讯 深圳讯)建构诗意城区形象,集聚全国知名诗人、诗歌评论家、翻译家发现深圳“山海连城”之美,让自然与城市诗意叠加,塑造全新城市文化IP,近日在深圳罗湖举行的“自然城市:首届梧桐山诗歌节”为深圳带来全新的文化注解。 在深圳最具标志性的自然景观梧桐山的见证下, “自然城市:首届梧桐山诗歌节”通过名家采风、专题研讨、讲座交流等方式,多视角、多领域、多维度展示深圳“山海连城”城市名片及“湾区枢纽万象罗湖”良好生态人文形象,打造深圳本土诗歌活动品牌与文化话语场,让诗歌成为生活本身、让市民感受美好诗意。 “自然城市:首届梧桐山诗歌节”活动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作家协会指导,中共深圳市罗湖区委宣传部、深圳市罗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罗湖区作家协会承办,笋岗街道办协办。 从改革开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深圳市罗湖区“一半山水一半城”城区结构,具有天然的诗意与文化意蕴,从自然到人文,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到湾区枢纽,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广阔的话语空间。11月3日至5日,“自然城市:首届梧桐山诗歌节”在罗湖举行,《诗刊》主编李少君、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王久辛、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娜夜、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林秀美、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叶玉琳、《十月》编辑谷禾、《诗潮》主编刘川、翻译家董继平、诗歌评论家张德明、《诗歌风赏》主编娜仁琪琪格、珠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卢卫平等来自全国的名家与深圳本地诗人30余人与会。 11月4日,嘉宾们登上梧桐山,鸟瞰罗湖与深圳城市景观,眼前一面是碧波万顷的大海,一面是气势恢宏的城市,茂密的绿色植被与摩天大楼相互映衬,形成一幅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画卷。嘉宾们还实地走访了“改革开放的神话”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和农村城市化样板渔民村,重温深圳人的发展奋斗史,感悟深圳人敢想敢干、勤劳务实、敢为天下先的拓荒牛精神。行走于自然和城市之间,大家不禁感慨,罗湖既有繁华城市的摩登现代,也兼备山水间悠然自得的惬意闲适,具备诗歌文化继承与发扬的丰厚条件。 11月5日上午,“自然城市:自然与城市在当代诗歌写作中的结合维度与可能”主题研讨会在罗湖区洪湖公园荷美空间举办。嘉宾们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共话罗湖的城市气质、诗歌意境和人文格局。下午由有“自然诗人”美誉的著名诗人、《诗刊》主编李少君带来主题为“从唐宋互补谈起:人诗互证与诗歌境界”专题讲座。李少君认为,日常生活“自然而然”是最高的价值,这次梧桐山诗歌节的主题非常好,非常吻合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精神指示。 深圳市作协副秘书长秦锦屏表示,这个活动对于深圳意义非凡,希望诗人们以诗发声,把宝贵的经验留在这里。“今天我们可能聚焦几首诗,但是未来你们一定能给我们远方。” 罗湖区文联主席杨冰表示,罗湖体现了从改革开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罗湖“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格局与"自然城市"主题高度契合,在罗湖不必远行也可以拥有诗和远方。她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以诗歌为媒,让大家见证美丽诗意的罗湖,通过大家的诗意表达,呈现深圳山海连城的城市名片。 罗湖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章红班表示,首届梧桐山诗歌节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的有力尝试。来自全国各地诗歌界的顶流和大咖围绕自然城市这个生态文明话题,共同交流、碰撞,讲好新时代的故事,也讲好深圳、罗湖的故事。 打造“自然城市”文化IP,为文学创作写下经典样本 罗湖是改革开放的策源地,是城市建设的先锋,同时也不断提升生态建设,让市民在窗前能看见自然,沿着绿道可抵达山水。“自然城市”这一命题,获得了嘉宾们的一致认同,众多与会专家认为,此次“自然城市”的命名,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以自然城市为媒,以诗歌艺术为魂,呼吁公众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作为此次活动的发起者,诗人、罗湖区作协主席谢湘南谈到他提出“自然城市”主题的思考时表示,2020年深圳发布“山海连城计划”方案,这与罗湖“一半山水一半城”城区结构,与深圳整体地理环境很是贴切。自己作为一个居在梧桐山下的诗写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经过40年的快速城市化过程,城市的脚步在放慢,自然不再只是远方和风景,而是与城市融合在一起,“自然城市”也必将成为重要的写作主题。近年来,生态写作是文学界的一个热点,各种文体的文本都有很多呈现,但是将自然和城市结合谈的不多,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也是以后写作的一个重要题材与领域,当代诗人、作家,如何更好地将自然与城市结合在自己的写作中,如何感受日新月异的城市以“自然状态”生长,这是可以无限延展的一个话题。 诗人王久辛表示,“自然城市”这个名字起得非常好,要想写好“自然城市”,要有和山水、人文、地理相契合的心理,而且要在心里注满真挚的爱。诗人叶玉琳指出,本次研讨的主题是一个创新之举,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诗人作为最能感知自然气息的特殊群体,理应自觉贯彻生态文明思想,为自然城市代言宣传,引导更多的人关注自然城市的重要性。 诗人娜夜指出,好的诗歌活动提出的主题会让人产生一定的思考。这次诗歌节的主题,不仅是采风意义,同时是对写作的一种思考和联想。评论家张德明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体现了以谢湘南为代表的这一代生活在城市中的诗人,对城市和自然关系的思考不断深化,对城市书写也在不断更新。 嘉宾们热烈地探讨了诗歌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他们表示,城市和自然是相互对话与和谐共生的关系,罗湖是中国经济腾飞的样板,深圳人有着坚定信念、奋勇开拓、砥砺前行的拼搏精神,深圳诗人应发扬深圳精神,立志为文学创作创造样板。 诗人冯娜指出,罗湖是深圳经济腾飞的样板,人类的智慧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的,城市与自然是相互发展和连接的共同体,罗湖如何成为新的文学空间或精神世界的样本,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诗人谷禾表示,如何让自然更多融入到生活,是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写作者应该思考和呈现的问题。《十月》杂志特别关注这一方面的写作,愿意提供更多的版面传达这方面的思考与写作。 诗人卢卫平认为,要给城市里所有的东西进行再命名,通过诗歌节这样的活动,为罗湖每一个和自然有关的东西进行一次命名,通过命名写出好的诗歌。诗人安石榴认为,这次的主题点明了诗歌的意义,也点明了深圳、罗湖应该走向何方。诗人彭争武呼吁,从这里开始,用我们手中的笔打造城市的品牌。 以“自然城市”理念,探索更富诗意的生活“打开方式” 罗湖是深圳文化所系之地,是改革开放的先锋,也是国人情感承载之地,嘉宾们认为激发老城发展新活力,打响罗湖名片,需要变“老念想”为“新标识”,以构建罗湖文化标识体系为目标,重点打造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文化标识。 诗人刘川表示,因为诗人的存在,罗湖可能在未来依然被传承,要通过文化的维度,让深度的工业文明和自然文明结合,把家园传递下去。翻译家董继平建议,罗湖可以考虑从非文学专业的人才里面发掘作家。他说,美国大部分有成就的生态文学大家都不是专业作家,比如巴勒斯就很擅长观察,才写出了世界名著。 如何展现罗湖改革开放独特的文化记忆和山水连城的自然风貌,此次研讨会给深圳诗人带来很多思考,诗人们表示,将探索更诗意更生态的生活“打开方式”。 诗人远人提出,用什么方式把自然城市这个主题“填满”是值得长期思考的问题。诗人、翻译家骆家认为,自然、城市、人这三个元素相互关照,相互守望,甚至要相互批判、相互妥协、相互承认。诗人阮雪芳希望罗湖诗人可以写出罗湖的白鹭,而不是沃尔科特的白鹭。诗人、评论家廖令鹏从“自然城市到城市自然,山水诗当中看新山水诗,陆地到海洋”三个维度看自然城市写作的可能性。 诗人费新乾呼吁大家用诗歌挖掘、塑造、凝聚、升华在城市中发现的自然之美。诗人何招鑫期待罗湖能够成为无数文学作品不断提及的地方。诗人余文浩呼吁大家要到城市的自然中去,形成独特的自然城市诗,从而塑造一个诗歌高地。诗人吕布布表示,诗人应该思考怎么映射城市中的山水、自然这些无限的材料。诗人张斐认为,提高对自然的感知力很重要,对自然敏锐和深刻的感知力能滋养作家正向的情感和思想,让作家在艺术实践中获得更大拓展。 罗湖区文联副主席魏文芳表示,诗歌大咖们就如何用时代的语言讲好罗湖故事提供了很多好的建议、好的思路,既具专业的深度、也有大众的广度、更有诗歌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