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讯新闻 深圳讯)近日,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参与了珠海文化艺术中心的国际设计竞赛,并提出方案“穹顶下的村庄”。该方案基于当地历史和文化脉络,设想“漂浮”的穹顶以保护过去,并在原有地域的基础上更新设计,延续人和当地环境的关系,更提出当代中国城市更新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大拆大建割裂了传统和现代的文化传承。
珠海文化艺术中心方案 “穹顶下的村庄”模型照片
保护更新替代大拆大建
银坑村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时期,是一座靠海自然形成的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村落。2018年,珠海市政府开启了银坑村的拆迁工作,计划在此打造市级文化艺术中心。MAD在当地进行历史调研和实地采风时发现,银坑村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脉络。从500多年历史的古榕树,到上世纪遗留的门匾,诸多细节凝固了村民世代的习俗和历史,承载着浓厚的情感和回忆。据此,MAD选择采用保护和更新的手法对新的文化艺术中心进行设计,尊重村落的历史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情感诉求。MAD摈弃在废墟上设计庞大崭新建筑的做法,而是贴合银坑村原有的布局,谨慎调研,大胆想象,精准更新,复原几百年来村民在这里聚集的公共生活场景,并用巨大的穹顶将之“保护”起来。 MAD的设计旨在赞美和放大老村庄的社区性和日常生活,力求体现随着历史发展天然形成的社区肌理、真实市民性和人文情怀,而非一味的展示城市经济发展的所谓“肌肉”和“力量”。该设计希望市民中心能真正以人为本,不在形象上追求大和新,但精神上更具标志性、时代性和先锋性。 过去30年,中国城市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城、新区、新建公共建筑出现同质化趋向,对大和新的一味追求难免导致空洞且缺乏人情味的景象。近年来,各地的老城和村庄被拆除盖新,屡屡重蹈覆辙。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期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MAD期望通过“穹顶下的村庄”的设计提出问题和发起讨论:城市更新工作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珠海文化艺术中心方案 “穹顶下的村庄”渲染图 穹顶下是以人为尺度的街道和建筑群 重现原村庄的肌理 MAD设想了一个浮空的穹顶,聚拢有堆叠感和小尺度的空间。文化艺术中心多种大体量复杂功能需求被重新梳理,贴合原有村落的街道、地形和布局进行布置,以分散的小尺度建筑、街区式的形式重现。在现有保护性拆除的基础上,营造社区感。 观众可以沿着银坑村原有的路网街巷进入不同功能的区域,植入精心设计的景观让街道本身也有新的参观体验。整体规划和设计也是新旧结合。村子原有的广场、绿地、池塘,以及标志性的古榕树都能得以保留,并且在树下重新设计了户外广场,以呼应南粤地区一直以来对自然的敬仰。 与小尺度街道布局对应的是“漂浮”在空中的穹顶,它将整个文化中心聚合在一起,象征着保护和新生。穹顶是对过去的封存,同时也是对未来的想像,穹顶最高点45米,采用了主拱和索膜结构,以确保其稳定性。穹顶由半透明的膜材料组成,仿佛一层薄雾般的穹顶漂浮于村落之上,与天色相融,虚实相间。同时,穹顶也具有可持续发展设计意图,以及节能的功能。项目整体结合珠海当地的气候和生态环境,遵循“开源节流”的原则,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特色化发展;采用高效的系统和设备的市政基础设施的比例达到80%。 珠海文化艺术中心方案 “穹顶下的村庄”渲染图 500年历史的古榕树在方案中得以保留 中国的城市更新,尤其是历史街区,应该是保护、复兴,再创造;而不是完全抹去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