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出行 生活 图片 视频 专题 手机版
教育 教育 体育 文娱 军事

“荔研新时代 湾区大未来”43所高校研究生相聚深大共话湾区未来

来源:自采 作者:朱丹丹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1-09
摘要:(中国时讯 深圳讯) 荔研论坛作为深圳大学研究生的品牌学术活动,是学校实施文化立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论坛自2013年创办以来,每年紧紧结合时事与学术热点,从大数据时代到智慧城市、移动互联,再从文化引领到创新驱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
(中国时讯 深圳讯)“荔研论坛”作为深圳大学研究生的品牌学术活动,是学校实施文化立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论坛自2013年创办以来,每年紧紧结合时事与学术热点,从大数据时代到智慧城市、移动互联,再从文化引领到创新驱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学子相聚鹏城,在荔园开拓视野,交流学术,碰撞思想,共同探讨时代与发展的未来走向。经过六年的发展,“荔研论坛”已逐步成为高校研究生交流的一大盛事,在立德树人、繁荣校园学术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9年,是深圳大学“荔研论坛”举办的第七个年头。今年,论坛结合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将主题定为“荔研新时代,湾区大未来”。主论坛邀请到了国家特聘专家,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陈峰教授和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博士后、厦门大学法学博士、深圳市委党校徐晓迪教授,他们与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43所高校78名研究生,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的科技未来,和时代潮流中青年的担当与使命。
文化引领,创新驱动:深圳大学为粤港澳大湾区、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培育青年人才
深圳大学副校长王晖教授为活动致辞,向到来的嘉宾和各高校近80位研究生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年是深圳大学建校36周年,36年来深圳大学秉承“自立、自律、自强”的校训,紧随特区,锐意改革、快速发展,在ARWU、泰晤士教育高等教育、QS、US News 四大世界大学排名中,于国内高校中稳居前50,形成了“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办学特色。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学校制定了《深圳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纲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区大学文化,2018年深圳大学荣“全国文明校园”荣誉,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深圳大学将继续立足深圳,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国际,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坚持文化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实现内涵发展,为建设新时代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特区大学而努力奋斗,同时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水平大学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不仅担负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而且对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对于高校最根本的建设工作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深圳大学坚持“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发展主线,紧扣内涵建设,将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紧紧围绕深圳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深圳质量”的时代主题,稳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方面大胆探索,严把招生门槛,严控培养过程,严守毕业出口,基本形成了全链条、全要素、全流程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生报考热度、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就业质量有质的跃升。在研究生文化建设方面,重视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多种举措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荔研论坛便是非常好的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在繁荣研究生学术文化、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七届荔研论坛以“荔研新时代,湾区大未来”为主题,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人才的重要作用,以及当代研究生的责任和担当。
王晖副校长勉励到场的高校代表,紧跟学术前沿动态,保持求新探异的精神,在科技与人文的世界当中汇聚能量,才能在湾区和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中把握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他殷切地希望参会的各大高校研究生代表能够认真聆听报告,碰撞智慧火花。
科技引领未来:大湾区的科技未来及青年人的时代担当
“科技是制胜关键,科技就是竞争力”。国家特聘专家,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深圳大学食品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陈峰教授以“大湾区的科技未来及青年人的时代担当”为主题同与会的高校代表分享了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思考。
陈峰教授分析了目前世界已有的湾区各有特点。相比于纽约湾区的金融属性、旧金山湾区的科技属性、东京湾区的产业属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综合性。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物流、科技、金融、贸易等资源高度集聚,致力于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金融+科技+产业”综合性世界性大湾区。而在这样的战略机遇中,科技将是制胜的关键,诸如更灵巧的机器人、更安全的核电技术等十大科技将极大的改变世界。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基础上具有优势,区内主要定位各异,互补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平台、高科技企业、R&D经费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等指标在全国领先。同时政府出台政策积极支持高新科技发展,整合人才、资本、科技、金融等要素,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深化技术合作。他相信在这样的情境下,今后大湾区的科技将会领先全球,而领先的科技也会使得粤港澳大湾区真正成为世界级湾区。
青年强科技兴,科技兴则国家强,科技发展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5月28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孩子们尊荣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陈教授指出了青年人的时代担当,青年人要有更大的理想,更大的格局,而不是片面的对于财富的追求。陈峰教授勉励大家新时代的青年要有高度的民族认同感、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心,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认识科技,热爱科技,甚至投身科技。如此,未来可期。
在自我预言实现中寻找新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的使命与梦想
“梦想是一种自我预言,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有着新的机遇”。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博士后,厦门大学法学博士,深圳市委党校教授,深圳市民宣讲团讲师,全国人大深圳培训中心客座教授徐晓迪向与会达标生动形象地阐释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使命与梦想”。
“历史总是环环相扣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能够达到高度共识,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从洋务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言,“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每一次变革都是不容易的,每一个变革的提出都是经过基于发展实际形成的战略共识。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提出之前,中央在全国范围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共识,才有了经济腾飞的四十年。 “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提出也是如此,是中央基于世界发展潮流和大国的发展的思想结晶。在他看来,大湾区的出现是有规律可循的,要成为世界级的湾区并非易事,他指出要成为大湾区所必备的硬核条件有三个,第一,要足够大,大到富可敌国;第二,要充当世界的工厂,而我们国家正好具备世界工厂的大威力;第三,要有足够的资源配置。当粤港澳大湾区满足各个条件后,才能真正成为与伦敦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相媲美的世界级湾区。
“想象力是我们人类本性的一部分,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之一;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这种想象力,我们的文明将不复存在;想象力帮助我们完善了自我,从而推动了文明发展”。徐教授指出,有梦是一个国家蒸蒸日上的表现,中国梦的提出是基于发展的历史现状,更是基于使命与担当。国家有中国梦,而深圳市也有深圳梦,深圳这座城市有梦的关怀,有梦的化身,它容纳了大量的强大企业及优秀企业家,这座城市离梦想最近,而靠近梦也就靠近了成功。中央两大文件的提出,承载了“国家梦”、“湾区梦”、“深圳梦”,绘制了详细的梦想蓝图,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达成了对梦想的共识,有了清晰的建设思路,和步步推进的时间表。最后,他祝愿所有人能够在自我预言实现的场景里寻找新的机遇,在一路狂奔的未来里寻找人类存在的意义所在。
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研究生代表交流学术,碰撞思想
荔研论坛除了主论坛外,还设有青年领袖峰会、学术交流分享会、创新创业分享会等环节。在各个环节,来自42个高校77名代表从思想建设、学术交流、创新创业等维度共同进益。
青年领袖峰会邀请各高校研究生会主席等学生干部,举行题为“倡导青年廉洁,打造廉洁高效的研学生态”的论坛交流,旨在做好广大青年的廉洁文化教育,培养青年健康积极的价值取向,营造风清气正、乾坤朗朗的研学氛围。学术交流分享会为广大研究生搭建一个切磋学术、砥砺思想、展现风采的舞台,透析前沿热点,鼓励学术争鸣,促进科研创新,展示荔研论坛的优秀成果,树立学习榜样,激发同学们学术热情和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论坛今年邀请到了未知君联合创始人和CEO谭验、深圳大学龙华生物产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周文明、深圳大学龙岗创新研究院孵化器/产业运营负责人宋云龙分享创新创业心路历程,逐浪前行!
第七届荔研论坛精彩纷呈,研究生交流学术,收获颇多。华中科技大学高校代表徐明宇同学表示“今天收获了很多,尤其是对青年的发展。首先是对青年的期望,老师谈到青年要有民族认同感,要把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其次是对青年的要求,希望我们更扎实,不要浮躁,要沉下心来把自己的学业做好,这也是这次论坛的一个目的。” 重庆邮电大学高校代表梁佳妮同学表示“深圳大学荔研论坛为各大高校研究生搭建一个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平台,我们汲取了许多知识与学术养分。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够不忘初心,勇于肩负起时代赋予青年人的时代担当。”

责任编辑:朱丹丹

中国时讯新闻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