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讯 深圳讯)10月28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董书兵做客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为市民带来《空间·技术·方式·思维:公共雕塑的责任与路径》的主题讲座。 董书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金币总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德国马尔卡斯滕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雕塑中心(ISC)会员。 他的作品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展览八十余次,举办个展八次,发表专著五部,论文十余篇。作品多次被国际国内公私营机构或个人收藏。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主张无论针对任何艺术门类的研究,都必须注重艺术演变过程时空关系的分析和思考。针对创作实践,主张探讨艺术-环境-人的关系。在内容与题材、形式与媒介上积极倡导雕塑作品与时代的关联,并对当下艺术创作进行深刻美学反思与理论总结。 讲座内容以近年来艺术家董书兵在公共雕塑实践方面的新动向展开。在力倡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起于2016年的“荒野艺术计划”可以说是一个契机。在沙漠、荒野等被当代艺术和公共雕塑边缘化的场域实施公共雕塑创作,在作品中引入3D数字技术,寻求更加自主、开放的创作模式,在尊重生态与环境的前提下思考可持续的艺术创作方式。艺术家的公共雕塑创作在空间、技术、方式、思维等要素上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艺术计划下的系列作品,不单是由架上向公共空间的拓展,也不仅是作品体量上的突破和对空间的挑战,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创作观念和实现方式的转变,是对艺术家责任的履行和对公共雕塑可实现路径的探讨。探讨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的方式,在尊重生态与环境的前提下思考可持续的艺术创作方式,在艺术与审美以外凸显了当代艺术家的国际视野、人文关怀、生态意识,以及对于绿色生态家园的良好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