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出行 生活 图片 视频 专题 手机版
国内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南山6所学校设计方案公示结束,探索“校园城市主义”

来源:自采 作者:朱丹丹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8-29
摘要:(中国时讯新闻 深圳讯) 日前,留仙七街坊配套学校、桃源中学、桃源小学、高新中学、后海小学、前海小学等六校建筑设计方案在深圳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公示结束。南山百校焕新新校园篇的六所学校将进入设计深化阶段,以实践呈现校园城市主义的社会理想
(中国时讯新闻 深圳讯)日前,留仙七街坊配套学校、桃源中学、桃源小学、高新中学、后海小学、前海小学等六校建筑设计方案在深圳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公示结束。“南山百校焕新·新校园篇”的六所学校将进入设计深化阶段,以实践呈现“校园城市主义”的社会理想和人文主张。
深圳南山“百校焕新行动”新校园篇——“校园城市主义六校实践展”由南山区委区政府部署,区建筑工务署统筹,市规自局城市和建筑设计处支持,协同区发改局 、区教育局、区住建局、区文体局、市规自局南山管理局等职能部门共同推出。

147家设计机构参赛,倡导校园空间设计新主张
“六校实践展”作为深圳“走向新校园”总序列第4季,依旧延续新校园建筑实践展机制,持续推动校园设计管理的创新。
此次“六校实践展”共计147家设计机构提交的232份报名文件,其中,28家设计单位30个方案层层突围,最终入围终评。评审委员会由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教授顾大庆担任主席,朱荣远、刘家琨、王维仁、龚维敏、华黎、李兴钢、刘珩、董功、曾群等来自全国建筑学界和城市设计学界业内知名专家组成超强评审委员会阵容。
最终,深圳都市实践、深圳华汇设计、长物建筑设计(广州)、香港元远建筑以及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五所建筑设计机构中标。
“从2017年至今,高密度城市下的深圳新校园行动设计和管理创新实验,得益于五湖四海的设计大咖和新锐们的合力共筑,为深圳带来了一批极具文化使命和实验精神的当代新型校园,以空间变革赋能城市教育,更引领了全国的校园设计探索的实践,以及各种政策的迭代和规范的更新。”实践展总策划人和总统筹人周红玫表示,“南山有着改革开放先行的传统,作为城市与建筑现代性的先行区,新的校园联展计划制定时,其重要的议题是如何理解、延续与再议这一传统。校园城市主义包含了多重含义,当代新型校园建筑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公共集体生活建设、公共艺术介入、公众共同创造等。”在她看来,校园城市主义,契合当下社会发展迫切所需。城市不断快速大量生产出越来越同质化的“封闭小区”,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共同体社区”。“学校作为与公众民生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教育基础设施,理应传递我们的社会理想和人文主张,其设计更应该是面向未来的。”
深圳新校园如一持续不断的磁场,吸引着全国各地顶流建筑设计者的智慧汇聚于此。百川汇聚于此,不断涌现出创新的思想和前沿的设计理念,亦使得深圳成了全国校园空间创新的引领者。

多样化策略,凝聚校园空间的共识 
评审委员会表示,“六校实践展”重点关注塑造可持续发展、多样性的城市生境;呈现社区记忆,拓展地方历史与城市历史; 促进校园开放、共享与自治; 推动低邻里影响、舒适耐久、低碳环保的技术应用等在内的七大议题。同时,每个项目在落地性上,专家组也进行审慎的考虑,充分考虑场地条件、建筑功能、结构系统、施工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最终公示的方案虽技法不同,策略不同,但在价值理念上却有极大的共识。都市实践花开两朵,却又各表一枝:留仙洞学校的设计被认为是充分体现了“校园城市主义”议题的设计方案。都市实践采用低层高密度策略,以城市校园的模式来构建——引入教育大街作为校园公共基础设施,以不同的院落组成各异的“居住组团”,以多平台拓展学习空间来应对未来的教育探索,极致地突出校园都市主文的内涵,为深圳高密度校园提供了另一种类型的可能性。有新校园设计的原型创新意义。而在高新中学的设计中,则以文化共同体为题,回应“校园城市主义”的实践展要求。方案最大限度保留校园中心,尽可能挖掘校园边界潜力。通过沿街布局一系列具有昭示性和公共性的校园功能,如图书馆、体育馆、美术楼等,既满足需要扩容需求,又为城市街道贡献出骑楼界面,激活边界。文化设施和场所共享的设计策略,使该街区成为社区的文化生活中心,较理想地续写城市生长的脉相。一体化语言成熟,是校园与市政另一个完美的理释。

在桃源小学改扩建方案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长物建筑。这是来自广州的年轻建筑师团队。其主创建筑师蔡长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最早从2018年开始关注新校园计划,“这是一种全新的建筑创新路径的探索。新校园计划更像是一种事件,影响了深圳乃至全国当代的新校园运动。给年轻的本土建筑师团队创造了机会,也提供了一个与同行、前辈分享、交流、学习的平台。”设计团队选择充分利用箱涵退线及场地高差整合校园布局,消解由于密度翻倍带来的压迫感。树木积极介入空间营造,与建筑、田径场、场地高差、城市界面融合,成为营造校园空间的关键元素。而桃源小学也是其在深圳的第一个项目。

在后海小学,香港元远建筑保留了后海小学南部的校舍,成为校园的历史序列。新建筑则在其北侧展开。演艺、运动、阅览、集会这些功能将在社区小学西侧实现,并与社区共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首层多区域架空开放,创造性地把广场变成有遮顶的廊道,夏季带来清凉的穿堂风。还考虑到施工期建造景观化围挡,以隔离保护旧校舍与社区渡过动荡的腾挪两年。

桃源中学以简洁的场地策略,创造了清晰、干净的空间。图书馆作为校园记忆得以保留,并以此扩展图书馆的功能,形成对社区便利的服务共享的姿态。前海小学则是采用了理性、克制、成熟的方式,避免了对西侧相邻住宅的影响,同时保证了学生的户外运动和住宅的采光日照。这个方案也展现了集约紧凑的布局,清晰完整的空间和结构逻辑,体现了高水平的建构品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中标方案外,也有很多设计方案具有类型创新的价值。以郭廖辉工作室的前海小学设计方案为例,在设计条件非常极限的情况下,同时关注了空间类型的创新和腾挪建造的可实施性。他根据学校场地上的既有树木,创造了5个各有特点的内向庭院。校园像一个撑满场地的架子,外部饱满,内部疏松,在有限的场地上实现了充满空气感的校园空间设计。郭廖辉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个项目都不容易做好,却成为我们通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相对极限的条件下完成好的设计的机会。在前海小学的设计中,在设计策略层面对类型、建构和语言的创新是我们着重关注的,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将高密度校园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这些方案或注重校园更新迭代与场地的关系;或以城市校园的模式构建小社会;或创造共享的空间和界面,促进校园与社区的互动和交流……这些多样化策略背后的共识,正是“校园城市主义”。
 
从解决当下的学位之痛,到预判校园空间的未来
继福田“8+1建筑联展”(第1季)、福田“新校园新社区五联展”(第2季)、龙岗“书院营造六联展”(第3季)之后,深圳“走向新校园”总序列第4季的“六校实践展”立于南山的独特区位与人文历史,提出全新的“校园城市主义”议题,带来各种先锋多元的概念和思想的呈现和碰撞,又一次推进学科进步。
此前“六校实践展”启动会上,南山区建筑工务署署长杨利君就介绍,2022年3月,南山区“百校焕新行动”首创“修缮类”学校集群矩阵激活存量校园新模式,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六校实践展”将在现行运行机制基础上继续迭代升级,还将传承南山区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为复杂而现实的挑战寻找创新的解题思路,不断探索创新社/校共建共享的新类型。
在这些设计方案阐释以及评审们的述评里,“校园城市主义”这一议题也越发清晰。
“校园城市主义”是具有成长性的,正如都市实践在设计阐释时表达的那样,“未来,教育的内容和空间将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可能会逐渐演化。在建设学校时,需要考虑建筑的成长性。”
“校园城市主义”也是具有在地性的。担任此次终审评审、香港大学教授王维仁一直致力推广都市合院主义。他认为校园城市主义的关键思考,是如何结合校园的院落空间,开放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这包括如何在合适的时段局部开放校园给社区,以及如何针对华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从岭南建筑的穿廊、垂直中庭等过渡性空间中汲取灵感,透过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创造出遮阳通风而舒适自然的校园空间。此外,他还表示,“学校就像一个好城市,让小孩透过空间的日常经验探索感受,交流互动阅读思考而学习成长。在深圳高密度的城市街廓肌理中,社区间分布合理的中小学校园,有机会在未来转型为开放的校园城市空间,整合成为深圳社区公共空间的整体。从这个竞赛的不同方案中,更能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应该如何设计校园结合城市环境,来迎接未来校园城市主义的到来?”

“校园城市主义”是低环境影响的。有专家表示,南山“六校实践展”以更新改造的“百校焕新”为先驱带动的校园新建,更有机会做到可持续的学科进步。这一届竞赛.大量的项目不是全部新建或拆除重建,而是需要精细插建,在成熟的社区里面低环境影响地建造。未来,可能会面临学位需求的下降,围绕当下学位来增建的学校则有机会带活周边的社区。
如果说前几届“走向新校园”是直面城市高密度的当下,那么第四季则不仅止于打造高品质的教育空间,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解决深圳学位之痛;更旗帜鲜明地预判校园空间的未来需求,探索多元化的边界设计,以学校这一城市节点为突破口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正如王维仁所说,“前几届主要讨论校园规范的突破与创新,现在将解决当下问题转向对深圳学校未来发展的前瞻性考虑,探讨校园空间的城市化发展,并以校园为锚点解决城市空间中的生态和人文问题。”
 
 
 

责任编辑:朱丹丹

中国时讯新闻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