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讯新闻 深圳讯)11月26日,由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项目资助、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主办的“文明通鉴与文化创新”国际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论坛”在深圳举行。来自法国、比利时、日本、韩国等国外专家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和内地部分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师生,文化机构与企业代表百余人参加此次论坛。 深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金海,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创院院长、教授刘洪一出席会议并致辞。法兰西学士院通讯院士、法国远东研究院院长、教授汪德迈,比利时皇家科学院终身院士、泰国国际佛教大学校长、教授魏查理,日本福冈国际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教授海村惟一,著名文艺理论家、深圳大学教授胡经之,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香港教评会主席、香港国史教育中心校长何汉权,韩国檀国大学哲学系教授金周昌,法国阿尔多瓦大学教授李晓红,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长、深圳大学特聘教授高建平,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王尧,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陈跃红,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郭杰,著名科幻作家、中国科幻文学银河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晋康等海内外著名学者出席论坛并发言。 第二届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论坛”以“文明通鉴与文化创新”为主题,围绕“中外人文传播与互鉴”“科技与人文的对话融通”“先行示范区与人文湾区建设”等议题,开展多角度跨学科的理论研讨。 开幕式上,陈金海表示,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之际,“文明通鉴与文化创新”国际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论坛”的隆重召开,是一次国际性学术盛会,也是深圳的一件文化盛事。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形成《两界书》等大量优秀成果,成为深圳市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刘洪一表示,饶宗颐文化论坛的设立,其宗旨特点一是融会国际视野,二是跨学科的理论方法,三是历史纵深与前沿研究相结合,四是问题导向、经世济用。狭隘视野里的自说自唱,只能是自娱自乐,旧有的学科范式已经远远不能应对和解决新有的问题,没有历史的深度难以辨识当下问题的本质和未来的走向,象牙塔里的学究式研究虽然精致,却有负人文学者的责任担当,也有负时代的热切期望。他说,在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历史时刻,本届论坛强调当代的人文学者要对不同的文明体系、文明阶段、文明形态和文明思想等要素进行贯通参照,求同存异,集合优质要素,以文化创新淬炼提取有效的文明之药,才能应对文明发展的复杂难题和最新挑战。 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阐述了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和见解,三个分议题紧扣时代脉搏。“中外人文传播与互鉴”议题旨在回应如何在时下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有效交流与融合,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与当代意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对此,汪德迈谈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其他文化传统的了解会带来对自己文化传统更深刻的理解。“科技与人文的对话融通”议题关照科技发展与人文创新的融通与互动。陈跃红分享道,科技向善要有人文学者的参与,没有文化作为生产要素的介入,一部手机只能打电话、拍照,而不能成为生活的必需产品。“先行示范区与人文湾区建设”议题则探讨新时代深圳的特殊使命。胡经之说,既要物质文明、经济发展,又要推进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使大湾区的生产、生活、生态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这也是新时代赋予深圳的重要使命。 闭幕式上,刘洪一总结了本次论坛有七个特点:一是高水准,演讲学者均是所在领域的顶级专家或有影响力的学者,包括国际学界德高望重的权威;二是大跨度,所涉论题在空间、时间两个维度以及文化体系和文化传统上都体现出极大的跨度;三是多学科,论坛跨越文学、文化、哲学、宗教、科技、文明史、思想史、区域发展等不同学科,突破传统研讨会的学科边界;四是广视域,论坛涉及广泛论题,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从宏观、中观到微观,既有传统的人文论题,也有文化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及其话语表达、人文与科技、湾区文化建设、饶学研究、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等;五是新方法,学者们突破旧有的方法论,采以科际整合的创新方法;六是新思想,论坛内容具有前沿性、前瞻性,学者们提出了大量具有启发性的新观点;七是新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诸如科技与人文、后人类等方面的诸多重要的、有待深化的新问题。刘洪一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将“饶宗颐文化论坛”打造成具有鲜明气质、特点的高端学术平台。 据悉,此次论坛所反映出的前沿性问题,为在世界多极化、多元化国际文化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富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创新观点;为饶宗颐文化研究提供了典型的范例,对继承饶宗颐精神具有现实的示范和推进作用;为繁荣深圳的学术文化搭建了高层学术平台,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