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讯新闻 深圳讯】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蓬勃发展,社康机构恰似一盏盏高悬的明灯,稳稳照亮居民健康之路,扎根在居民身边,让医疗服务触手可及,化作守护百姓安康的坚固堡垒,撑起大众健康的一片天。
中医巧施诊疗术,精准施治疗腰疾
刘女士(化名)被“腰痛伴左下肢疼痛”的病症折磨已经有半年,过年期间突然加重,身体不适的她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景田北社区医院求诊,立刻收治住院。经过详细检查,她被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这是一种棘手的腰椎病变,治疗难度较大。面对复杂病情,景田北社区医院一病区的医护团队迅速开展研讨,在邓鸣教授的统筹引领下,管床医生彭晓奇依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准则,结合刘女士的体质特点,精心制定了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竖横针刺调节经络气血;火龙罐驱散寒湿,促进血液循环;推拿正骨纠正关节错位,缓解神经压迫。此外,青山耳穴压豆,耳穴刮痧和脐灸等疗法也发挥了相当的作用。多种治疗手段协同发力,充分发挥中医治疗的优势,效果立竿见影。
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医疗团队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发现刘女士对针灸针尤为害怕,彭医生特选用更细、更软的套管针,进针的痛感很小,大大减轻了她对治疗的恐惧之心,还提升了她的治疗依从性。充满医学人文关怀的诊疗让患者依从性更强,从细节处着手,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诊疗服务体验。
经过系统治疗,刘女士的症状得到了极大缓解,疼痛消失了,原来走路一瘸一拐的她能跑能跳,开车也不在话下,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她感慨万分,坦言之前在其他医疗机构治疗半年,都未见明显起色,心生焦虑,没想到在景田北社区医院短短九天,便重获正常生活。为表感激,刘女士特地送来锦旗,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景田北社区医院优质诊疗服务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有效性的生动见证。景田北社区医院用心守护好诊疗的“最后一公里”,为周边的居民带来更优质、更便捷的门诊、住院医疗服务,守好辖区居民的健康大门,是深圳建成“15分钟健康圈”的有效尝试。
二十三公里奔赴,家医云端常守护
清晨六点,城市还未完全苏醒,家住龙华区的陈阿姨(化名)却已踏上地铁,开启跨越23公里的行程,目的地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中社康中心。穿越半个鹏城的奔赴,她只为见到那位“住在手机里的家庭医生”——福中社康的刘坤展。
在“福中刘坤展家庭医生服务群”里,无论是凌晨时分的用药指导,还是清晨六点的急诊咨询,居民们总能收到那句温暖的回复“在的,您说”。居民们惊喜地发现,无论何时@刘医生,总能得到及时回复。曾经,一位独居老人深夜突发心悸,情况危急,正是刘医生凌晨三点的远程指导,让老人及时含服硝酸甘油,成功转危为安。
家庭医生团队打造出线上服务的坚固堡垒,医疗关怀时刻相伴,成为居民健康的坚实依靠。团队成员保持动态在线,时刻关注着患者的需求,一有情况就迅速响应。在线服务群里,医护们会及时解答患者关于疾病症状、用药方法、康复注意事项等疑问,多种形式并用,只为让患者听得懂、能执行。通过线上及时沟通,家庭医生能准确判断患者健康情况,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家庭医生团队坚守线上,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医疗服务触手可及。
刘坤展医生总是将白大褂穿得笔挺,在诊室里,他有着严格的自我规划:把复杂的慢性病管理巧妙拆解成“每日健康任务”,方便患者理解与执行;将重复的血压监测精心编织成“生命体征曲线图”,清晰呈现患者的健康状况;如今,他承担社康的胸痛救治管理工作,同样安排得井然有序。他的问诊台玻璃板下压着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把每个今天当作行医第一天”。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初心。如今,刘医生的随访名单上,有跨越三个行政区的多位签约居民。
当被问及为何舍近求远,从20公里之外赶来的张老伯(化名)指着手机里近百条咨询记录,笑着说道:“刚做完白内障手术,过来复查一下,虽然家楼下就有其他社康,还是找刘医生比较放心,他经常在手机上指导我,比较了解我的身体情况。”
一面锦旗,承载着患者的感激,更彰显出社区医院在守护健康中的重要价值。城市的地铁在晨光中穿梭20多公里,而家庭医生的叮咛早已化作星星般的消息,点亮无数居民的方寸屏幕。
社康机构里,像景田北社区医院医护团队、刘坤展医生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凭借精湛的医术、贴心的服务,陪伴在居民身旁,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让诊疗变得触手可及,生动诠释着社康机构在守护居民健康征程中的重要意义,成为百姓健康最坚实的依靠。在社区医疗的版图里,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发光发热,将健康的种子播撒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社康机构成为居民健康生活的温暖港湾。
社区医疗:健康“邻”距离,服务“心”守护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朱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