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国内 • 正文

新校园征集令!深圳南山“校园城市主义六校实践展”启动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朱丹丹

(中国时讯新闻 深圳讯)2023年2月17日,深圳南山“百校焕新行动”新校园篇——“校园城市主义六校实践展”(以下简称“六校实践展”)启动会暨学术工作坊在南山档案服务大厦举行。此次六校实践展由南山区委区政府部署,区建筑工务署统筹,市规自局城市设计处支持,协同区教育局、区发改局 、市规自局南山管理局、区住建局、区文体局等职能部门共同推出,包括新建留仙七街坊配套学校,以及桃源小学、桃源中学、高新中学、后海小学、前海小学五所学校的改扩建工程。六校实践展将以“校园城市主义”为主题,在前三届新校园计划“公开竞赛+建筑实践展”的联展运行机制基础上迭代升级,同时传承南山区丰厚的社区教育传统和人文场所精神,探索创新社/校共建共享的新校园类型,建构城区主体文化认同的精神锚点。据悉,此次新建、改扩建的这6所中小学。区建筑工务署署长杨利君和副署长董书赞、区教育局副局长刘小宁、实践展总策划人周红玫、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刘家琨、都市实践创建合伙人孟岩、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何健翔、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朱竞翔等专家学者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出席启动会。

新校园x百校焕新,以创新与传承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走向新校园”2017年在深圳福田发轫,从福田“8+1“联展到去年龙岗“书院营造六联展”,持续三季,共贡献29所校园74个优秀建筑作品,为高密度城市的“学位之痛”探索出了一条深圳之路。
此次六校实践展为“走向新校园”总序列的第四季。6所学校分别为留仙七街坊配套学校、桃源中学改扩建工程、桃源小学改扩建工程、南外(高新)中学改扩建工程、后海小学改扩建工程、前海小学改扩建工程。其中,留仙七街坊配套学校为新建。各所学校均面临诸多痛点难题亟需解决。以南外(高新)中学为例,原有校园面临的问题是教学班级不足、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不满足日益扩增的学位需求,新型教室功能不足或者缺少,停车位紧张,流线不合理,其他部分学校还面临着墙体开裂渗水、天花松动、设备老化等问题。六校实践展将进一步加快南山教育设施布局,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六校实践展评审将依旧延续新校园“公开竞赛+建筑实践展”的融合机制,推动校园设计管理的创新。组委会将邀请11位在建筑学界和社会具有行业威望和公信力的海内外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学委会将负责主持参展建筑师推选和参展设计提案的遴选程序,并指导公众参与和实施监督,保障联展相关活动的整体学术标准和品牌建设。


据南山区建筑工务署署长杨利君介绍,2022年3月,由南山区委区政府部署,区建筑工务署统筹,协同多部门共同推出了南山区“百校焕新行动”,首批“修缮类”学校首创集群矩阵激活存量校园新模式,吸引国内外明星建筑师倾力加盟,经过一个暑期争分夺秒的设计和施工,首批38所老旧校园精彩绽放、充满活力,直接提升了老校园的师生福祉,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另一方面,“百校焕新”新校园篇也是“走向新校园”总序列中的第四季,不仅将承袭以往新校园系列“策展/学术委员会”强有力的价值先导和专业引领,并在现行运行机制基础上继续迭代升级,还将传承南山区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为复杂而现实的挑战寻找创新的解题思路,不断探索创新社/校共建共享的新类型。“期待本项目最终能够输出更大的教育价值、城市价值和社会价值。”
实践展总策划周红玫表示,实践展将同期开展的6所学校协同起来输出“百校焕新”新校园的共同理念,包括致力于以环境激发学习和交流,将场所发展为师长、伙伴外的第三教师;延续城市文脉,展拓地方历史、鼓励校园空间类型、建构语言的新探索等六大目标,以期共同实现卓越的空间品质和高远的文化愿景。
以“校园城市主义”为题,再塑南山现代人文精神
深圳南山,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深圳城市文化的原点。据周红玫介绍,在新校园进化历程中,每一季都向在地学习,每一季联展都是建立在对上一季探索的经验基础上叠加了新的愿景和诉求。南山拥有无可比拟的改革开放后早期现代主义优秀建筑遗产和城市空间的遗存,更有着深圳移民创建新社区的经验,建构独特的社区场所精神,是汇聚南山主体文化认同的重要精神纽带。


正基于此,此次六校实践展将以“校园城市主义”为核心主题,融汇南山千年岭南文化传承、山海城区风貌和当代特区人文历史脉络,注重对早期现代主义的重新理解和延续,追求更为深厚的人文内涵、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空间。“校园城市主义包含了多重含义,当代新型校园建筑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公共集体生活建设、公共艺术介入、公众共同创造等。在她看来,校园城市主义,契合当下社会发展迫切所需。城市不断快速大量生产出越来越同质化的“封闭小区”,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共同体社区”。新冠疫情更突显出“社区微基建”对健康城市和韧性城市发展的关键作用。“学校作为与公众民生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教育基础设施,理应传递我们的社会理想和人文主张,其设计更应该是面向未来的。”
孟岩认为,校园城市主义的提出非常有前瞻性。“城市是开放与包容,校园是保育与封闭,学校变成城市之中小小的封闭空间。校园城市主义作为城市校园之间的重新解读,变得特别有趣,有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尤其是在疫情之后,提出校园城市主义,代表着动员与集体共识。”
参加过前几季,并对整个新校园行动计划进行了长期观察和研究的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朱涛表示,改革开放创新精神是深圳新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的语境和资源在南山是丰富的,另外,南山也是最有社区意识的。蛇口、华侨城创意园都是一流的社区打造。在他看来,社区本质上不是硬件,不光是打开界面,更重要的是创造家园感。“ 如果深圳想成为中国的硅谷,南山持续成为科技创新的发动机,社区意识能让一流的人才来到南山。通过校园建设,真正帮助南山为无数人才来到深圳建立家园意识,帮助他们的孩子成长为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热情,通过知识和朋友之间的交往可以成为真正的人才。仅有学位指标是不够的,学校与社区的良好界面,软件的打造和空间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校园成为社区服务的推动力是相辅相成的。
创造社校共享共建的新人文空间类型IP,激活“共同体的社区”


本次六校实践展提出把校园的边界打开,注入新的社区功能,创造一个社校共享共建的新一代“社区公共图书馆”。周红玫在启动会上提及了有着蛇口黄埔军校之称的蛇口培训中心。“蛇口培训中心持续积极参与社区教育事业,在教育领域颇有建树,是汇聚蛇口主体文化认同的最重要的精神纽带。蛇口培训中心社区图书馆正是“社区公共图书馆”的原型。我们将把学校部分文化功能包括图书、展览、艺术、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集中起来,同时提供部分社区亟需的公共文化设施诸如咖啡馆、报刊阅览室、代际活动等,将二者整合成为新一代“社区公共图书馆”,作为社区和学校共享的多功能的文化中心+邻里中心,面向街道打开,通过这种具有多义性和渗透性的“空间缝合”,为社区日常生活注入新活力和人文内涵,实现真正意义上开放包容的共享之域。我们相信多元复合、真正具有社区归属感的才是最可持续的。”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表示,深圳的主体文化的特色就是实事求是地崇尚为人服务的城市主义,走向公共生活的空间节点——中小学校(幼儿园)是城市社会人群的时空组织纽带。”以“新一代社区公共图书馆”内涵主题开展的新校园改扩建设计——是不是叫图书馆不重要,而如何引发社区日常公共生活的意义才是现代城市需要关注的焦点。城市公共生活不只是“几场几馆”,“来了就是深圳人”——社区的公共生活空间就是城市最小的社会组织空间。
建筑学者《建筑学报》杂志执行主编黄居正表示,新校园系列策划思想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以人的日常生活为核心,有一定的边界和尺度的共同体,是人与人之间有自由的沟通场所。“这不是乡土的熟人社会,也不是现在城市里面陌生人的情况,至少是半熟人的社会。这样的共同体,让深圳这样的城市变得很有活力。”
实践展除了带来新的类型贡献,还倡导政府各部门协同在项目建设流程中的多个环节推行创新,用社会创新的思路去探索更系统的政策配套措施。如将“社区公共图书馆”纳入社区服务体系中统筹考虑,再通过引入专业社区营造团队实现学校和社区共享,以更系统的方式同时提升学校和社区的服务水准。祝晓峰建议让社区营造团队提早介入,调研周边社区的资源和需求,提出一些愿景,对社区公共图书馆做贴地的内容策划、功能配置、运营策略,先做示范引领。呈现多元主体参与、落地场景多样的、新一代的社区公共图书馆的文化IP。


报名即日启动,凝聚校园理想空间的新共识
启动会上,前期研究团队先后介绍了后海小学、桃源中学、桃源小学、前海小学、高新中学的改扩建方案以及留仙七街坊配套学校强排方案,强排目的是发现设计创造的可能性——识别难度、排雷和问题点,线下与线上参会的专家们,讨论了每所学校的任务书内容,对于学校不同时期的老建筑和空间环境的保护和延续(以避免同质化)、指标的减量和整合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不仅如此,启动会还一以贯之以学术态度思考新一届联展的创新与价值。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教授顾大庆提出了本届新校园提出了城市议题、社区议题,还建议进一步提出技术进步的议题,通过实践不断不断进阶。
山水秀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祝晓峰则表示,深圳高度密度条件已经出现了学校设计的固化,强排的教学楼+架空的操场模式成为深圳学校的标配,期待未来有什么新的学校类型的贡献,能够不断地反思与总结。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冯江忧虑高密度学校跟原来的大家熟悉、或者理解的状态越来越远,联展和建筑师有两个核心价值,一个是解决现实当中非常棘手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为了创造价值。建筑体系不能变成工具性的结果,我们除了关注学校学位更要关注学校教育。除了空间解决问题,他特别呼唤对教育本身的关注和思考。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刘家琨号召全国建筑师参展。在他看来,高密度是设计的难题,也是机制的难题。在深圳,从上到下能有做好事的态度和心气,真正是改革开放几十年传承下来的巨大财富。“在深圳,能讨论规章制度的与时俱进,讨论突破边界使其更为合理。难度就是建筑师的兴奋剂。我认为全国的建筑师都应该来深圳,大小事都做一点。”


对于六校实践展的机制创新,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朱竞翔亦从城市维度进行阐释:深圳香港这些超一线城市最后PK的就是共识形成的效率。虽然竞赛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但是最快能将所有冲突放在台面上达成共识。
据了解,即将,“校园城市主义六校实践展”接受公开报名,后期将进行踏勘与方案评审,最终暂定于5月底进行深化方案评议会。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中国时讯新闻 版权所有